界線與生存的拔河

把一些過去寫在臉書上的文章搬過來,當作備份紀錄,順便回味一下。

-

過去,有什麼不快總是習慣沉默忍讓,以和為貴。但是越忍越覺得奇怪——表面上看起來和氣一團,內心卻時不時感到委屈的關係,真的健康嗎?雙方為了和諧而鮮少表達自我,這樣還能認識真實的彼此嗎?

累積起來的委屈跟不滿,對關係也是一種損傷吧。
我想要做點改變,試著多表達想法,對不喜歡的事say no。轉變交際模式是個漫長的過程,有人因此離去了,有人變得更親密;我多少還是會有「矮油算了啦」、「如果太堅守界線被討厭怎麼辦」的想法。生活是最好的老師,不斷丟出新的考題要我接招;經過幾次的配合,幾次的抵抗,慢慢就理解了自己的底線在什麼位置。

當越來越清楚自己的個性,以及想建立什麼樣的生活圈,我發現自己很難像過去一樣,為了討好他人而一再退讓。不喜歡某件事,就溫和直率地表達;對方若不領情持續逼近,就硬起來捍衛或選擇遠離。

在一次次的應對中,我也領悟到原來心中的掛念與猶豫是源自一股生存危機——擔心被孤立,無人應援,以致在野外飢餓或被攻擊致死。自古以來,離群索居的個體都過得很淒苦潦破,輕則傷病,重則死亡;反觀受到團體庇護的個體,不但擁有充沛的資源,同時享有情感上的支持,大幅提升了個體存活率。因此,想要被接受與認可成了一種基因設定的本能,使得團體內的成員們維持著互相依偎又制衡的關係。
而現在的我,正在抗拒這股制衡,同時又對脫離依偎感到不安。
嗯,能夠從人類演化學的角度反思自己的不安,滿有趣的。
-
想清楚這些後,就豁然開朗了起來。
潛意識裡的舊習性,單純是想保護自己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充足的支持罷了。生在這個時代,我有更多的工具與管道可以讓兩者都得到滿足,只要我願意走出去。
在這個資訊開放的時代,認識各式各樣的新團體是件輕而易舉的事;我可以選擇加入相處舒服的團體、與興趣相投的人交流;保持彈性與節奏,不必緊抓著什麼。
互相欣賞的人自然會齊聚一堂,平和地交流與分享,不必有任何討好或委屈;而當相處是舒服自在的,關係自然就能長存。

這個世界這麼大,還有好多地方值得探索;我終於可以放下心中的糾結,往更大更寬的道路走去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