吃飯的速度

前天《吃飯速度》的調查結果出爐,我更加確定自己不是偏快,是「超級爆炸快」。我若專心吃大概五分鐘就能解決,十分有效率卻難以品嘗食物的美好;小時候常常胃痛,但久了就習慣了,根本不覺得是個問題。

然而,隨著近半年與身體慢慢和解,我有越來越多能力(勇氣)去面對內在深層的慣性,漸漸發現某些事似乎不太對勁,才查覺到好多的習以為常並非只是單純的「習慣」,而是映射著我曾經歷的種種。

謹以此文紀念小時候的自己。希望我可以更放鬆,更寬容地擁抱自己。

以下長文內含不愉快的回憶,深度自我剖析,閱讀前自行斟酌

----

戰鬥式吃飯

近期爆炸的工作告一段落,生活步調慢了下來,總算可以專心吃飯。我夾起幾片菜葉,放進嘴巴裡咀嚼,一口、兩口、三口……回神過來,時間才過了五分鐘,卻整個便當已空,完全不記得吃了甚麼。我愣住了:剛剛是開啟飛航模式進食嗎?明明不趕時間,怎麼會吃這麼快?

於是下一餐我試著專心吃飯,刻意認真地欣賞每道菜的色香味,再緩緩放入口中,並叮嚀自己細嚼慢嚥有助於消化,公司的事都處理好了,我只需要專心……。咬到第七下的時候,內心冒出一個聲音大喊:「不要再浪費時間了!快來不及了!」整個肩膀往前聳、胸口內縮、背呈弓狀;下一秒突然胃翻攪劇痛,充滿了無助與害怕的感覺。

人類的肢體語言中,聳肩弓背縮胸是很標準的戰鬥狀態,代表當事人感到緊張與害怕。觀察其他身體部分,明明嘴巴還沒吞下去,右手卻強迫症似地夾起了另一大口在嘴邊待命,催促著「快點吞下去」。不過是吃頓飯,身體居然陷入了備戰狀態?放慢速度照理來說有助於消化,我反而嚴重胃痛?第一口飯甚至都還沒吞下去呢。

我耐著性子和緊繃不已的身體對話,「現在沒有代辦事項,慢慢吃飯不但沒有浪費時間,反而對消化比較好。為甚麼這麼緊張呢?」內心那股焦慮的聲音又衝了出來:「不行不行,一切都會來不及的,會被罵的!」記憶的盒子突然彈開,我認出這個聲音是來自國小時期。


小學的午餐

小學規定午餐只能吃三十分鐘,12:30以後就要趴下來午休。

小時候的我大概要四十分鐘才能結束,常常得在已經關燈的教室裡摸黑偷偷繼續吃,同學不高興地抱怨:「老師,她便當的味道好重,吃飯的聲音好吵,這樣我都睡不著!」老師嚴厲地問我是不是邊吃邊玩,才會拖這麼久?其他同學都可以三十分鐘內結束,為甚麼你不行?以後要專心吃飯,不可以造成他人的困擾。

我覺得滿腹委屈,眼淚都快掉出來。明明就已經很努力吃飯了,但時間就是不夠用呀。

幼稚園時期被霸凌的經驗,讓我心中警鈴大作,深怕要是再這樣下去會被班上同學討厭排擠;同時也對自己無法達到外界標準(在設定時間內吃完午餐),感到非常無力和痛苦。外界的眼光和指責,讓我覺得自己似乎是個連飯都吃不好、打壞紀律、不合群的失敗者。我是個不合格的劣質品,我是個怪胎,我是個輸家。 

為了努力「合群(生存)」,我開始規定自己要在三十分鐘內蓋上便當盒。沒吃完的部分怎麼辦,倒掉嗎?便當裡都是阿婆的愛心,我好有罪惡感;而且老師說浪費食物的人,死後會被懲罰把廚餘吃完。不能倒掉又不能超時,除了加快吃飯速度,我想不到其他解決辦法了。

於是每天中午鈴聲一響,我就衝第一個去開蒸飯箱,把燙到爆的不鏽鋼便當甩到座位上,拚了命地趕快吃;有時候飯菜真的好燙,燙得眼淚都掉了下來,嘴唇一直抖,我還是不停地把飯菜往嘴裡塞。有好幾次我覺得自己真的快吐了、撐不下去了,卻還是用意志力硬逼自己吞下去。

便當裡的愛變成了一種壓力,我一點都沒有幸福的感覺,只覺得恐慌、急到快要哭出來。時間快不夠了,不能浪費食物、不能造成同學和老師的困擾,不然就是個不合群的壞孩子。

在這樣極端暴力的自我制裁下,我的吃飯時間開始急遽縮短,三十分鐘、二十分鐘……最後,我只要十五分鐘就可以吃完便當。終於,我感到了安全──我不會再被當作耽誤大家時間的討厭鬼。我很有效率,甚至比大部分的人還優秀,沒有人會再因此指責我了。

久而久之,身體上的不適感漸漸麻木,高中之後消化器官變得成熟強韌,我甚至可以五分鐘內嗑完一個便當。這個習慣一直跟著我到今天,直到現在摸到了根源,才看見背後有著嚴重的飲食創傷。


自我療癒

挖出這份記憶後,我的心情很沉重。

突然意識到自己從小就竭力逞強,不善於求救;非常擔心讓誰失望,總是一股腦地討好。我無法分辨對方的要求是否合理,反射動作就是「盡力配合」;若是無法做到如預期,就會下意識自我攻擊。天哪真的好辛苦,根本是傻瓜一個嘛😭

難怪我從小腸胃就很爛,不只是狼吞虎嚥帶來的消化道問題,還有大量負面情緒累積在腸胃所造成的傷害。我這才明白,剛剛刻意練習緩慢吃飯時,腸胃湧起的一陣絞痛根本不是消化問題,而是來自小時候的恐懼──再不加快吃飯就會被排擠與嫌惡,變成不值得被接納、毫無價值的邊緣人。我好害怕好恐慌,胃都打結了。拜託趕快吃飯,不然要完蛋了。

我深呼吸放下筷子,輕輕按摩腹部,告訴身體沒事了。現在已經長大了,沒有人會再控制我們吃飯的時間;我們有權利拒絕不合理的要求,把自己的需求往前放。沒有人能再強迫我們做不喜歡的事了。沒事了,沒事了。

我輕拍胸口,像哄孩子那樣呼呼著,感覺到身體原本緊緊糾結的地方稍微舒展,內在總算放聲痛哭,宣洩壓抑二十幾年的痛苦。

過去這一個禮拜就是反覆地處理這份創傷,靠著畫畫和書寫不斷釋放。今天終於可以比較正常的吃飯,允許自己慢慢地咀嚼吞嚥,品嚐食物的滋味。有時候還是會下意識把筷子督在嘴邊,慣性催促自己趕快吃;這時候我會輕輕放下筷子,透過打斷肢體上的連結跳脫「必須進食」的壓力,輕拍胸口安撫自己沒事的,可以慢慢來。整個循環重複好幾遍,身體也慢慢放鬆了。

我和某部分的自己,總算是和解了。這種感覺真是太好了。

----

後記

想起這份回憶後,很多事情突然都說得通了。

家人若是說要便當加菜,我常常沒由來地拒絕或發脾氣;極力避免光顧任何的自助餐或便當店,因為那個味道很像小學時的餐盒;不鏽鋼便當盒更不用說,看到就怕。

我寧可多花錢去吃味道很普通的餐廳,也不願光顧五星級路邊小吃,因為免洗碗筷讓我想起夏令營時抱著紙盒便當,必須快快耙完飯的壓力。

突然好奇,大部分人小學時期應該都只有三十分鐘吃飯吧?難道只有我為此困擾受創嗎?訪問了一下我那個性很Chill的妹妹🎤

妹:「喔對啊,小學午餐時間真的很趕。我有一次受不了就直接吐了。」

我:「吐了?!(震驚)」

妹:「對啊,直接吐出來。後來老師就沒再為難過我,讓我慢慢吃。慢慢吃比較舒服~」

我:「那旁邊的同學不會白眼討厭妳嗎?」

妹:「國小誰在睡午覺的啦,你聽他在那邊放屁!一聽就知道是騙人的。」

……好喔,看來真的是個性差異。我以前都沒想到可以有其他應對方式,就一股腦自己把眼淚和委屈都往肚裡吞,真的很吃虧啊。


說到這個呢,又想起小時候我時常看我妹不順眼;討厭她慢吞吞的樣子,吃飯慢、穿鞋慢、寫作業慢……每次看到都忍不住發飆罵人。

如今想起來,我當年的憤怒其實是一股嫉妒,嫉妒她可以慢慢地享受生活,而我卻每天如臨大敵──怕爸媽不高興,怕老師責罵,怕同學排擠……。再加上背負著外界對長女的期許,我有時候真的控制不住脾氣,把這些不如意和壓力全都倒在妹妹身上。對我妹還滿抱歉的,希望她有感受到長大後的姊姊終於從惡魔變天使(?)

最後想說,雖然這篇只是單純討論飲食創傷,但創傷背後深藏的「我必須達到某某水準,才能夠成為有用的人」的信念,才是真正影響著我這一輩子的結,並且以不同形式反映在生活各個層面上。

希望我可以更放鬆,更寬容地擁抱自己,喜歡自己的所有模樣。

希望這個世界上,不再有人需要為了他/她的不同而感到抱歉。

自卑

把一些過去寫在臉書上的文章搬過來,當作備份紀錄,順便回味一下。

-

熟到足以面對內在的自卑,需要誠實跟勇氣。

講壞話、搞小團體、看別人不順眼,我也有過一段幼稚的時期。剛開始覺得很解氣,後來卻越做越無聊/不開心,搞不懂自己在幹嘛?撞牆撞夠了,停下來想想,原來問題自始至終都在我身上,跟別人無關。 後來也經驗了無故被人討厭的角色,做什麼事對方都看不順眼,算是用另一個視角看看當年自己的模樣。

兩種角色都體驗過後,深深了解人可以為了逃避自己做出多荒謬的事。那個心態是這樣的:「我覺得被威脅/被忽視/被____(空格自行填入)。我好委屈,都是對方害的。」然後把內心的情緒一股腦發洩到無辜人的身上。

有發現這個句子裡有很多的「被」嗎?我被影響了、被拋棄了、被___了。我是個無力控制自己狀態的受害者,我要對方付出代價。然而事實上對方根本什麼都沒做,明明是當事人不曉得怎麼面對自身暴走的情緒(不安、焦慮、嫉妒),只好把責任甩出去,再找薄弱的說詞合理化失控行為。
說詞講久了,連自己都慢慢開始相信;彷彿把耳朵和眼睛都捂起來,躺在一個自己建造的小堡壘裡就安全了,進而累積成扭曲的現實感。

-

有些人討厭你,是他們有過不去的關卡。
這不是你的問題和責任。
我們能控制的只有自己,不讓自己的傷口成為傷害他人的理由。練習和內心的黑暗面相處,反覆練習,成為一個對自己負責的人。

身心靈界的從業者

說起我和身心靈的緣分,當初是從心理諮商書籍開始看起的,後來朋友推薦一名靈性部落客,越看越有趣才一路跌坑。我很喜歡這名部落客對生活細緻的觀察和獨特的見解,無論在無形界中體驗了甚麼,總是能將醒悟落實於物質界的人生,用行動證明「自我察覺+行動」的重要性。

我當時想,有在修心的人果然不一樣。心越清明,感知越靈敏,自然能接收更多維度的訊息。身心靈界的老師們想必得嚴格修練心性,才能保持這份能力並持續提供服務吧。出於好奇,我追蹤了不少身心靈從業者,四處潛水觀摩爬文,觀察幾年下來驚訝地發現──穩定並且持續修心的老師,比我想像中少很多。

很多老師的初衷是助人,初期文章呈現出清新開放的氛圍,但隨著追蹤粉絲往上飆升,便開始浮現金錢議題、權威議題、討好與得失心等等狀況。

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功課,沒有人能完美;但當察覺自身狀態不太對的時候,暫停服務、把自己狀態調整好,是很基本的職業道德。畢竟身心靈服務大多牽扯到能量,而能量又和心態有關;只要起心動念稍有偏差,就很容易歪斜到其他頻道,對所有參與其中的人(包括老師本人)造成影響。

可是要停下來、承認自己有狀況,對大部分人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。於是我看到更多的情形是,老師變本加厲得誇飾虛浮,以求收攏更多人氣、強化同溫層,氣場變得封閉淤塞。文章內容雖然持續談論著光與愛,但字句的能量隱晦地透露出對他人的不屑以及與同業較勁的意味,跟初期開業狀態大相逕庭。可惜了啊。

----

還有另一種狀態是,老師很急著幫助世界,就算身心狀態不好(生病、情緒低落)還是硬拖著自己提供服務。這類型的老師通常有自我價值感低落的議題,必須從不斷的付出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,渴望從他人的贊同和回饋中得到一些安慰,認為自己不值得休息。

身為一個二號人,我注意到自己身上也有類似的特質──喜歡藉由付出,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價值。當我不自覺想要把身上很多很多的愛跟資源灑出去時(散財童子上身),我會趕快打住,摸摸胸口自問:「我現在是不是很浮躁?我是不是很渴望被支持,因此不斷地灑錢出去,以求他人注目?」這就需要有意識地自我介入、反覆提醒。

過度付出是我們家的老毛病,乍聽之下好像是老好人,但背後深深的不安全感、想藉由付出去控制些甚麼的自卑,才是靈魂深處的創傷。這個課題治好的話,我們就差不多可以回家啦。

----

話說回來,狀態不穩定的老師後來大多運勢流光光、生病破財,只得趕快暫停服務先回來顧好自己。

其實這樣也好,至少不必等到清算時賠到脫褲、被業力帳單嚇死。那種大爆棚,可不是暫時歇業就能了事的,得在來世(甚至好幾世)分期付款。在這世就爆出問題,至少還能趕快重打地基,回來審視自己的心態。

這個世代有能力的人不少,但願意好好保養的還是在少數;如果有在長期發摟寵物溝通、通靈或塔羅牌的人,應該會發現常常突然冒出一批很有能力的老師,大紅沒多久後又銷聲匿跡,真正能長久待在市場上的沒幾個。

看多了就覺得,還是回來好好照顧自己吧。一個狀態穩定的人,能量場會是堅固又有彈性的,很流暢地擴張出去,和身邊的人們產生交流。光是這樣,就能自然而然影響著四周的人。

這跟通靈能力無關,而是心態是否穩健。當一個人能夠穩定支撐著自己,就像是波瀾四起的小水塘裡,安穩坐立的一顆小石頭。或許一顆小石頭無法馬上改變池塘內正在發生的暴風雨,但長在石頭旁邊的水草,晃動幅度確實減小了;有些聰明的小魚,也在他的後面避避風頭。

但小石頭甚麼都沒做,他只是專心地當顆石頭。

見狀後,越來越多顆石頭加入了小石頭的陣營;然後池塘裡的水波就漸漸停了,恢復成原本的模樣。

有時候我們會怨嘆自己不夠特殊、缺乏號召力,因此沒辦法幫上更多忙;但其實我們需要做的,只是當好一顆能夠穩住自己的石頭。專心面對每個當下,好好接住自己的焦慮與不安,就是在發揮每個人最大的影響力了呢。

界線與生存的拔河

把一些過去寫在臉書上的文章搬過來,當作備份紀錄,順便回味一下。

-

過去,有什麼不快總是習慣沉默忍讓,以和為貴。但是越忍越覺得奇怪——表面上看起來和氣一團,內心卻時不時感到委屈的關係,真的健康嗎?雙方為了和諧而鮮少表達自我,這樣還能認識真實的彼此嗎?

累積起來的委屈跟不滿,對關係也是一種損傷吧。
我想要做點改變,試著多表達想法,對不喜歡的事say no。轉變交際模式是個漫長的過程,有人因此離去了,有人變得更親密;我多少還是會有「矮油算了啦」、「如果太堅守界線被討厭怎麼辦」的想法。生活是最好的老師,不斷丟出新的考題要我接招;經過幾次的配合,幾次的抵抗,慢慢就理解了自己的底線在什麼位置。

當越來越清楚自己的個性,以及想建立什麼樣的生活圈,我發現自己很難像過去一樣,為了討好他人而一再退讓。不喜歡某件事,就溫和直率地表達;對方若不領情持續逼近,就硬起來捍衛或選擇遠離。

在一次次的應對中,我也領悟到原來心中的掛念與猶豫是源自一股生存危機——擔心被孤立,無人應援,以致在野外飢餓或被攻擊致死。自古以來,離群索居的個體都過得很淒苦潦破,輕則傷病,重則死亡;反觀受到團體庇護的個體,不但擁有充沛的資源,同時享有情感上的支持,大幅提升了個體存活率。因此,想要被接受與認可成了一種基因設定的本能,使得團體內的成員們維持著互相依偎又制衡的關係。
而現在的我,正在抗拒這股制衡,同時又對脫離依偎感到不安。
嗯,能夠從人類演化學的角度反思自己的不安,滿有趣的。
-
想清楚這些後,就豁然開朗了起來。
潛意識裡的舊習性,單純是想保護自己在各方面都能得到充足的支持罷了。生在這個時代,我有更多的工具與管道可以讓兩者都得到滿足,只要我願意走出去。
在這個資訊開放的時代,認識各式各樣的新團體是件輕而易舉的事;我可以選擇加入相處舒服的團體、與興趣相投的人交流;保持彈性與節奏,不必緊抓著什麼。
互相欣賞的人自然會齊聚一堂,平和地交流與分享,不必有任何討好或委屈;而當相處是舒服自在的,關係自然就能長存。

這個世界這麼大,還有好多地方值得探索;我終於可以放下心中的糾結,往更大更寬的道路走去。

學習的動力

雖然對生活事物有很多好奇心,但在工作進修上近幾年一直處於被動的狀態,甚至到了一種抗拒的地步。

無關乎懶惰,而是想到這方面的進修就會胃糾結,全身緊繃。有時逼不得已,比如公司灌了新系統、要求更細的數據切面等等,也是半推半就地學個夠用就好。自己也說不上來這股抗拒感是為什麼?反正在所學還夠用的狀況下,就先這樣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