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慰還是建議

交往多年,我和男友最容易因為這件事吵架:搞不清楚要安慰還是建議。

剛開始,我們很容易因此互相指責。「你應該要知道我的需求啊!」「我表現得這麼明顯,你太不用心了吧。」情緒是不分性別的,尤其當另一半講話很一針見血的時候(咳)

後來看了些文章後,我們決定把責任放到「有需求」的人身上——有需求的人,請把需要說出來,不要讓對方猜。

在一開始就告訴對方「我現在需要拍拍安慰,請不要給任何建議」,或「我有件事想聽聽你的建議」。

說起來簡單,但執行時可是困難重重。

我們的文化並不習慣直接表達需求,除了不好意思說出來,更嚴重的是,我們不曉得自己真實的需求。

#辨識自己的需求

我們常常以為自己需要的是「建議」,但其實不然。由於擔心自己顯得情緒化、不理智,我們從小習得各種方式包裝需求;久而久之,自己也不太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。

A:「今天遇到某件事,我不太爽。如果是你會怎麼處理?」

B:「我會oooo(跟A完全相反的做法)」

A:「可是這樣會有xyz問題,我考量了很多因素,才選擇這樣的做法....(開始進入辯論模式,無法聆聽)」

B:「但你不是問我會怎麼做嗎?我只是說出我的看法。」

然後A就生氣了,兩人就吵了起來。

-----

討論事情時,一定有正反面、不同的切入點,但A一聽到不同意見時就豎起了防衛,沒辦法繼續討論下去。

從這個反應,我們會發現A實際需要的並不是中立看法,但他一開始以為的、表達的,讓人產生誤會。這樣的對話,在我和男友之間層出不窮。

開口前,先問問自己,當別人給出完全不同的意見時,你會不會惱羞、急著反駁?

如果是的話,那很有可能你現在需要的不是「建議」,而是「安慰拍拍」。那麼在提出需求時,最好表明清楚,避免傳達混淆的訊息。

#接受並非所有的需求都能被滿足

我們常常會期望親密對象,能夠完全接住自己,但這是有困難的。

以下擷取自周慕姿老師的文章:「大多時候,我們其實很難承受,跟我們很親近的人正在受苦。我們沒有辦法去感受,一個對我這麼重要的人,結果我在他旁邊,什麼都不能做。」

「要願意跟能夠就在對方旁邊、陪伴他共同經歷那些苦,需要很強的心理韌性。」

也就是說,越親近的人受苦,我們就越難受;為了逃避這種無能感,越忍不住要告訴對方該怎麼做,無法單純聆聽。

如果你的另一半,常常忍不住給意見,請意識到他可能正在對抗這個無能感。還有工作一整天他的情緒容量可能也滿了,沒辦法再接收更多了。生而為人,他也有自己的限制。

----

請記得,在自顧不暇的世界裡,光是願意停下來聆聽,就是很大的善意。

接納自己不被滿足的失落,謝謝願意陪伴在身邊的人,然後釐清這些情緒。

情緒往往反應的是我們內在某個黑洞,像是一個永遠吃不飽、到處吞食的無臉男。

想恢復平靜,鑰匙終究在自己身上。

若遲遲找不到那把鑰匙,可以考慮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。找鑰匙不必是孤軍奮戰的,在這個網路蓬勃發展的時代,我們有很多的資源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