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認識一些從事助人工作的朋友,和他們聊天常常覺得很舒服,充滿了包容力。
我也試著練習用類似的方式說話,甚至還看了幾本書。不過發現,自己講起話來還是常常硬梆梆的,充滿肌肉粗獷味=_=
我詢問指導靈,到底差在哪裡呢?
----
指導靈:「回想看看,妳在職場上是怎麼溝通的呢?」
我習慣確認好所有的細節。
如果其他部門表達不清楚,我會一個一個列點詢問,並且堅持搞懂每個環節。這個作法節省了很多後續的溝通成本,讓案子可以順利進行。
我不喜歡當專案owner,但對於被分派到的部分,都會細細鑽研,並且要求對口交出時程。這樣一想,才發現也是一種強勢?
我要求別人說清楚、講明白、壓日期,而且軟硬兼施,絕不放棄。
指導靈溫和的說:「妳認為職場上和療癒上的溝通,有甚麼不同?」
我想了想:「工作上,Manage他人是我的職責之一,我必須盡量縮小模糊的空間,以減少團隊失誤。但在療癒上,給予他人表達的空間與自由,是很重要的。療癒需要一個安全的場域,去接納每個個體的獨特性。這樣說起來,我好像不小心把工作上的習慣,帶到生活中了?」
指導靈點頭:「是的。所以妳要學著去區分,甚麼樣的場合,適合甚麼樣的溝通方式。講話模糊、語意顛三倒四,在職場上都會被歸類為"聽不懂的話語",但在療癒領域上,這兩個可是完全不同的狀態。
有時候你認為對方表達不清晰,並不一定是對方遺漏或忘記了,而是他目前能感受到的,就是如此模糊。
你習慣凡事要表達清楚,就會無意中用這個標準,去要求別人。但這樣的要求,可能會讓對方產生額外的壓力。
所以試著去分辨:我是因為不習慣對方的表達方式,才感到困惑嗎?還是,我真的完全無法理解對方的語意?請記得,"模糊"也是一種表達方式,他代表著此人現在的狀態、個性和選擇。」
------
我想了想,說:「等等喔,我有點卡住了。我的內在有些抗拒用療癒模式處理私人關係。私底下的我會疲憊、發脾氣、耍任性,我並不是永遠處在一個可以接住別人的狀態。
光是想到用療癒模式處理親密關係,我就感到壓力很大。而且我想想,助人者朋友們也不是全天候在療癒模式中啊!他們也是人,需要放鬆做自己。他們偶爾還會嘴賤我呢。」
指導靈意味深長的微笑:「剛剛只是在討論職場和療癒溝通的差異,並沒有提到私人領域。為甚麼你會認定,自己需要用療癒模式經營私人關係呢?」
欸??咦??我突然五雷轟頂,半晌講不出話。
過了許久,我才吞吞吐吐地說:「因為療癒模式聽起來,是會讓別人很舒服放鬆的一種互動方式。我覺得這樣好像比較好。」
指導靈:「那你的感覺是甚麼呢?如果別人舒服了,你卻感到忍耐受限了,這樣的關係就是不對等的。別忘了,療癒是允許所有人擁有自己的形狀和模樣,這個"所有人"當然也包含了你。如果你溝通時只考量了別人是否舒適,那就不是療癒,而是"討好"。所以,你有療癒了嗎?」
哎呀呀,救命,新年就這麼戳!
------
我嘆了口氣:「那私底下的人際關係,適合怎樣的溝通方式呢?我很習慣切入工作模式,可是往往發現,對方需要的是一個療癒傾訴的空間。可是,我又不見得有那個能量。」
指導靈反問:「想想看,在甚麼樣的情況下,妳會異常投入工作?」
我不假思索:「壓力大的時候!我壓力大的時候,會不由自主的一直工作,而且對事情有異常嚴苛的要求。」
我愣了一下,驚訝不已:「哇,所以切換到工作模式,是我的一種自衛機制。這代表朋友談論的話題,讓我感到很有壓力,於是我不自覺地就切換到工作分析模式了?」
指導靈微笑:「妳可以再想想,甚麼樣的情況下,妳會願意放鬆的回應他人,允許每個人擁有自己的形狀?」
我:「就是我充滿安全感的時候呀。」
指導靈:「那妳就可以從自己選擇的互動模式,判斷當下的情緒狀態了。」
我:「那我可以選擇第三種模式嗎?比如,不回應他人的需求。
我覺得無論是工作還是療癒模式,其實多少都在回應別人的需求。減少模糊空間、或多給一點空間,都是別人對我的期待和要求。
但實際上,有時候我根本不想回應這些需求。我很累,完全無法給予;只想專注在自己身上,不理任何人。」
指導靈:「當然可以。不回應,也是一種回應。"不回應他人"帶給妳甚麼感覺?」
我:「呃,愧疚和恐慌。我會覺得大難臨頭,所以還是逼迫自己擠出點甚麼回應。」
啊啊啊,一講完,馬上又知道是原生家庭的議題。就是我媽啊!小時候不回她,就被罵又被打的。
指導靈:「過去的家庭經歷,確實讓你沒辦法自由選擇。現在妳長大了,可以自由選擇與他人的互動方式了。把這個部分記錄下來吧,下次就用這個當療癒主題吧。」
好喔.........聊一聊,又被戳到深深深處。祂們都不會給答案的,就是微笑反問,問到我心裡發寒,最後再來個一針見血的結尾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