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生家庭中的自我空間

今天下午,鄰居按了家裡門鈴兩次、阿婆開手機擴音運動,我的理智線就突然斷裂了。

我感覺胸口好像有一顆小手榴彈,突然炸掉。我的空間、時間、需求在這個家都不受到重視,在過去一個月不斷的被干擾侵犯。本來一直覺得沒關係,畢竟我平常在國外,就配合一下家人的生活習慣;但這一刻我好像再也無法忍受了,隨時會抓狂。

幸好學了些療癒技巧,能夠有效的安頓好情緒海嘯,我沒有把這股怒氣噴出來。這股怒氣有點可怕,就像把一顆水煮蛋放進微波爐,隨時會爆炸。

周末有線上工作,無論是外部環境的雜音,還是我個人情緒的失控,都會影響工作的進程。

我沒辦法承擔這種風險,於是直接克金流訂了小樹屋。

-----

這幾次回台灣,深刻的體會到,這間公寓是三個老人(爸爸、媽媽、阿婆)的家,但不是我的。

雖然我從小到大在這裡長大,但只要進入這個空間,我就必須配合他們的生活方式。從起床的時間(七點)、使用的習慣(進出彼此房間)到行動時發出的聲響。在這個空間裡,我無法按照自己的喜好生活,也無法好好休息。簡單來說,我無法活出自己的模樣,處處受限。

憋了一個月無法好好休息,今天真的突然胸口的手榴彈,就炸開了。我懊惱的是,我應該早點發現自己正在累積壓力,而不是等到炸開才發現已經忍無可忍。真的是老毛病。

----

每次回台時間,差不多是1~1.5個月。訂旅館似乎是個選項,但想想一年見父母,好像也沒有幾次。我內心有點掙扎,這大概是我需要來回處裡的原生家庭議題。

不過至少能確定,要能快樂的回到台灣生活,我需要的不只是一份健康的工作,還要有一套自己的公寓。我非常需要自己的空間,以及和家人拉開距離。

每次回台灣,都是再次檢視與家人的關係。今天抽出這張天使卡,陪伴我接下來在台灣的時光。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