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和朋友聊起了流量。我們以前都是做行銷的,多少有關注數字的職業病。
聊著聊著,談到以前在公司操作的興奮刺激,像在陌生的沙漠中開疆闢土,到處嘗試不同的題材、用字、產品,看看哪個互動率最高。
記得當時入職不到兩個月,我設計的兩支社群短片突然爆紅,分享次數和留言數都打破公司紀錄,我和主管完全摸不著頭緒。
但打工仔都知道,現在的業績,就是明日的業障。
今天流量4K,明天就要6、8、10K...慾望是沒有止境的,公司的KPI永遠越設越高。
影片爆紅後,公司要求我複製成功模式,再次引起浪潮。
可是演算法是很謎的東西,之前有用的題材,現在不一定有用。客群的口味永遠在變,有時候爆紅就只是歪打正著,沒什麼大道理。
若沒辦法再次引起轟動,就只好以量取勝,更加頻繁的發文去吸引注意力。
久而久之,我永遠在尋找群眾要什麼,忘卻自己是誰、自己喜歡什麼。
----
後來因為職業倦怠,我轉換了跑道。
神奇的是,反而在轉換跑道後,我又開始寫了,然後慢慢變成現在的模樣。
我想我是幸運的,在離開行銷這塊領域後,找到了另一種方式繼續做我喜歡的事。我不再被工具駕馭,而是主導工具,運用過去所學分析要如何成長。如果我不想要再玩,也可以隨時放下,隨心所欲。
現在的我,只寫自己想寫的✍🏻
----
回想過去那段時光,曾經緊盯流量,焦慮地到處研究別人的成功模式,每天大腦都塞滿新的社群話題,我真的覺得現在舒服多了。
人都是在模仿中學習成長的,就像所有偉大的藝術家一樣,從初期的臨摹到最後漸漸長出自己的特色。
當你喜歡自己的特色時,別人的看法如何,也沒這麼重要了。
你會繼續創造,然後享受創造的過程,再繼續前進。
----
流量時代,最大的難題不是如何吸引人群,而是如何在洪流中,繼續成為你自己。
我很喜歡王爾德的那句話:「Be yourself; everyone else is already taken.(做自己,其他人都已經有人做了。)」
近期一路從零經營,想起了好多往事。懷念從前,也感謝當初的決定,讓現在的我可以拿得起放得下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